“宅男宅女”的新生活

引用请注明出处: https://seonoco.com/blog/1006

NOCO发布于 分类 生活

568天前 有1个用户阅读过

本文来自我的百度空间博客详情

2007年开始使用的是 hi.baidu.com/udjy
后来百度空间强制升级为轻博客 hi.baidu.com/imnoco
2015年百度关闭了百度空间

上一代常抱怨下一代越来越"宅",认为"宅男宅女"是孤癖、沉迷网络、不擅社交的社会边缘人群。而事实上,"宅"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,甚至成为新时代的竞争力。
"宅 男"一词源自日语"御宅族",原本指对动漫、电玩等狂热的年轻人。后来,人们把整天不出门、不修边幅的男生也称作"宅男"。而日本的"宅女"通常是指 那些女动漫迷,但后来定义也变得像"宅男"一样,指"家里蹲着的女生"。正因为这些宅男宅女们躲在房间里,忽略了在现实世界中该扮演的角色、承担的责任, 成为消极被动的"屏幕族",所以这个词刚出现时态度并不友好,但是这样的人渐渐多了,大家都"宅"了,也不觉得有什么怪异了。
谁是宅世代的主角
"宅世代"的主角多是40岁以下、受互联网熏陶的新一代。他们人数众多,可能就在你的周围——你的同事、便利店店员、甚至接线小姐。他们习惯于自己独处,但需要MSN或电邮与人互动,喜欢用iPod或游戏机打发时间,每天固定浏览社群网站接收信息。
但是,虽然很多人"宅",但有人宅成自闭青年,有人却宅出特色与竞争力。宅出竞争力者,是对影像敏锐、数据搜集力强、有种永不满足的研究癖与向上心,还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并喜爱分享的人。
宅世代预示的是未来5到10年的生活方式、消费形态、文化品位,他们虽自成一体,但他们的数量、能量目前已足够影响社会消费行为。
宅族在网络上发号施令
在台湾台南崛起的Mobile01,是由一群科技宅男发起建立的社区评论网站,平均每天的浏览人次超过260万。
Mobile01的威力已让华硕等大厂家在其PDA手机上市前,选择在该网站进行第一次曝光与测试,由业余科技宅男们测试,写评论报告,并张贴在网上分享,此举收到了良好效果。企业发现,科技宅族的评价,有助于品牌推广与产品销售。
宅族是最挑剔的业余专家,在这个"怀疑者的年代",无利益纠葛、有信誉且公正的第三方,比企业主和广告主的宣传更有说服力。
在咖啡讨论版上,有相同爱好的人从中南美洲团购咖啡豆;在美食版上还曾出现,在实体世界快倒闭的餐厅,被网友挖掘而重生的个案。
另外,宅男宅女还有一种容易被忽略的能量:企业的研发大军。一些网游企业已经在上线前请玩家试玩除错,并提供对角色、剧本的意见。
政党也不敢忽视这股宅势力
不 久前,美国CNN与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合作,由网友向民主党候选人麻辣提问,比如问候选人喜不喜欢身旁的对手等;在数字大国韩国最红的社区网站 Cyworld上,有2200万人、近一半的国民"生活"其中,这种力量,连首尔市长吴世勋、韩国大国党前主席朴槿惠都敬畏三分,他们纷纷在该网站上建立 虚拟小窝,与人民互动。
是怎样的外在环境与内在渴望,造就宅时代与宅世代的到来呢?
寂寞心灵渴望被注目
过去宅男多,现在宅女也不少。从字面、空间感上都很孤立的宅世代背后,是个人主义走向极致的表现。
3年前,为了打发时间、排遣工作中的不愉快,台湾的史丹利(网名)不经意写起博客。史丹利说他在网络世界创造出很不同的人生:"我可以畅所欲言,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或是得罪谁。网络给了我满足。"
他的个人网站曾一度挂掉,过不了几分钟,马上有网友写信问他怎么了。
"我突然意识到网站有那么多人看,原来我也能有影响力。"和博客上的史丹利相比,他本人有些羞涩、不多说话,随后他因博客窜红,并写书出版,在实体世界兑现自己的才华与名气。
不少博客与社区论坛就像宅族们的客厅,一天不进去就浑身不对劲。寂寞的宅族在这儿找到了工作以外的生命意义。
当今年轻一辈看待自我的价值,与求温饱的上一代不同。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在寂寞的社会里,他们渴望被聆听与注目。
全球著名传播服务公司奥美整合营销品牌发展总监篮雅宁认为,这一代年轻人很爱成名,会比赛网页浏览人次。
"他们从小到大都是注目的焦点,习惯接受别人的眼光、称赞和爱,长大后他们需要更多。"她道出了宅族们的心理需求:他们不是实体世界的主角,于是转而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舞台。
"我"寻找"我们"矛盾的需求
34岁的郑保志是台湾最大的铁道迷网站的站长。台湾铁道网成立4年,目前已有两万名会员。
"我们有很大的分享与组织动员力。"郑保志说,有很多新加坡人和美国的华侨坐飞机到台湾参加网聚。
有的人无法理解宅族们力排万难参加网聚的现象,一位火车迷在平凡的办公场合谈起他的火车头搜集,换来的也许是淡淡的回应,但他却能在网络上找到几百位志同道合的人,共同探讨火车的历史、烤漆、车灯细节,赢得赞誉和掌声。
同时渴望孤独与群体的生活,这种交杂自我与群体的矛盾,是后现代社会极度分化的结果。
宅族们渴望没有包袱的归属。有人可能会问,难道实体世界就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吗?一来知音难寻,二来数量不足,三来,真实人生总是戴着面具,有太多道德判断。网络正符合"要孤独可孤独,要热闹可热闹"的要求。
(::原载台湾《天下》杂志 本文有删节)

-- The End --

本文标题: “宅男宅女”的新生活

本文地址: https://seonoco.com/blog/1006

本文是否有所帮助?
点赞 0
感谢支持
0
多谢反馈
评论 0
打赏

支持微信/支付宝

评论

网友